籌建過程長達十八年,耗資新台幣11億2000萬元興建的「蘭陽博物館」,於2010年10月16日正式開館。以「宜蘭就是一座大博物館」的理念,展示蘭陽平原開發史、民俗文物與史前文化遺物等。是宜蘭的縮影,也是認識宜蘭的窗口。建築景觀融入烏石礁遺址溼地,以單面山礁石為外型設計及內部的空間規劃,更獲得2010年遠東建築獎。2010年6月起四個月的試營期間,已有六十萬人次參觀。因為太平山愛上「宜蘭」在9/12一遊的我們一家也是其中的參觀人數!蘭陽博物館 (4).JPG
當初之所以會籌建蘭陽博物館,源自於當地人士想紀念烏石港。故博物館設在頭城的烏石港遺址旁,也是烏石港的舊港。烏石港因港域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,在清朝中期道光6年時為台灣東岸唯一的港口,是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,掌握宜蘭的經濟命脈。但後因泥沙淤積而沒落,現今卻反成為水鳥棲息的濕地,展現另一番勃勃生機。烏石港.jpg

來到此地,車停烏石港即可,一下車就有悠哉的悠閒感!人行道上的繩子是為了阻隔行人任意穿越,廣廣以為像樓梯扶手一樣,要扶著慢慢走,很是可愛

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,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,保留最大面積的溼地生態公園,與自然融合,維持既有生態。
 蘭陽博物館.JPG

蘭陽博物館呈現不對稱的三角錐狀,外觀出奇搶眼。它是由國內名建築師姚仁喜規劃的作品,參考的是宜蘭北關一帶海濱獨有的單面山地形。所謂單面山,就是一翼陡峭,另一翼緩斜的山形,這種單面山概念,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,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,由土地中成長茁壯,並和地景融合。在博物館內外,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過去、看出來,都有幾何線條的美感。

烏石礁遺址溼地

比YA.jpg

廣廣比YA一定要看著自己比的"2",所以不是遮住臉,就是沒看鏡頭

另為了紀念萬商雲集,其繁華景象曾為蘭陽八景之一的「石港春帆」風光,博物館入口處,特意設置外型如帆的紅色燈柱,因宜蘭承襲噶瑪蘭族的血脈,帆上以重新繪製的噶瑪蘭族的人形圖像為博物館圖騰,傳達紀念意義。
 石港春帆.JPG

 建築外牆係使用花崗石和鑄鋁板做拼貼,仿效單面山的岩石節理層層分割,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,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、寬度不同、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,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。
四季音符.JPG

除了要表現出大自然侵蝕礁石的過程,也是想表現「音樂的律動感」。姚仁喜表示,外牆造型是以古典音樂家韋瓦第的《四季》小提琴協奏曲的主旋律為靈感,將曲中的春、夏、秋、冬4篇樂章表現在建築外牆上,象徵宜蘭的四季分明。
很有感覺.JPG

怎麼以建築表現樂曲呢?原來,是藉由印度黑石材、火山綠石材、加利多利亞石材與南非淺黑石材等4種不同石材,配搭3種不同的表面處理方式,呈現12種不同的模樣,來象徵音符的變化;再依循《四季》4樂章的節拍長短比例,來決定石片的寬度大小,最後隨著旋律,將對應的壁材一一拼貼在外牆上,雅觀看與拍照時真的覺得像動態的音樂歌頌呢。
蘭陽博物館 (3).JPG


入口與1樓大廳,以玻璃帷幕引入充沛採光。

 蘭陽博物館入口與大廳玻璃帷幕.jpg
外牆玻璃帷幕採用LOW-E玻璃,為1種鍍膜玻璃,可大幅反射紅外線,阻隔陽光的熱輻射入屋,再加上大面玻璃帷幕引進豐沛採光,能減少使用燈具,省下電費支出。

試營運加上假日,人真的很多吶

排隊人潮.jpg

終於移動了!

遊客進入大廳後,搭乘電扶梯上至四樓,然後自高而低,逐層參觀體驗宜蘭風土民情。

遠眺龜山島.JPG
有看到龜山島嗎?內部空間的明朗與錯位的縫隙採光與視覺穿透效果,在在都與附近的烏石景緻相呼應。

 
展場是
大跨距27公尺無柱的連續性空間,讓博物館中4樓層的展示空間能相互貫穿。如同劇場般的展覽手法模擬地形呈現宜蘭的山林、平原及海洋,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,交織出山、平原、海各區人群生活的面貌與經驗,呈現宜蘭人的生活經驗。蘭陽博物館3樓.JPG

準備好和雅一起深入體驗宜蘭的繽紛生命吧!烏石港風雲錄~宜蘭蘭陽博物館(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(廣霆娘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