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則新聞報導指出,「苗栗縣一名7個月大的男童頭髮後面出現一條明顯的線,上下都長頭髮,就是這裡不長,就像一條道路一樣,左耳連到右耳,俗稱『姑路』。」
當我還是學生時,老師從沒教過,在醫學教科書裡也查不到這個名詞。後來當了醫生,自己有了孩子,才有機會從老一輩的口中得知。在這個科技進展一日千里的時代裡,這個民情風俗卻饒富趣味,充滿了智慧。

 

曾有媽媽抱著孩子來看診時順帶問我,禿頭的遺傳會不會從小就開始了?我在納悶之餘,才發現電子新貴的爸爸,40歲不到,髮際已經往上爬;看看孩子的後腦勺明顯的缺少頭髮,聽媽媽說孩子最近不斷掉髮。原來年輕媽媽的焦慮,在醫學上的稱呼應該是一種外傷性禿頭(traumatic alopecia)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「姑路」,如果家中有長輩的指導,或許她就不會這麼緊張了。

 

「姑路」說法的背後真義

孩子後腦勺出現的「這條路」我曾聽到兩種說法,一說是「孤路」,表示這個孩子生性孤獨,將來不好與人交際,解決的辦法是由姑姑送帽子;另一說是「姑路」,表示孩子的姑姑會特別的疼愛。不論是「姑路」或「孤路」,箭頭似乎都指向姑姑。在過去農業社會,男尊女卑的時代,女兒通常是不被重視的,「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」這句話,也象徵著出嫁的女兒不可隨便回娘家。當父母思念女兒時,如何讓她能回娘家呢?哥哥生了個孩子,這孩子頭髮禿了,說是孩子跟姑姑要帽子,於是當姑姑的就買頂帽子送回娘家給姪子;孩子長牙了,門牙只長了一顆,娘家也跟女兒要鞋,說是讓孩子將來走路可以平平穩穩。於是出嫁的女兒有了回娘家的藉口,更有疼惜姪子買東西送他的理由。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,聽起來覺得蠻不可思議的,一通電話,或者SKYPE就可來個即時通訊,哪需要大費周章,找那麼多的藉口理由回娘家?

 

嬰兒禿髮的原因

嬰幼兒在發育過程,睡眠時間很長,因為頭部長期與床或枕頭接觸摩擦,特別是6個月到1歲的孩子,睡覺時常有快速轉頭的動作,更加速後腦落髮的現象。嚴重時,會出現帶狀的禿髮,看起來像是一條從左耳開到右耳的馬路一般,俗稱「姑路」;胎毛多一點的看起來就像是戴了一頂帽子,老一輩的又稱為「姑帽」(閩南語發音)。據說,「姑路」越明顯的小孩,表示父親的姐妹就越多,將會得到這些姑姑的寵愛。姑姑送了帽子後,孩子的頭髮自然就會長出來。

事實上,就算姑姑不送帽子,頭髮還是會長出來的,而這個現象在寶寶1歲以後也會逐漸消失。只是這樣的民間習俗,多添了一些親情間的溫暖。在這個資訊方便的時代裡,人與人的交往不再是面對面的溝通,這樣的習俗反而增加了大家見面相聚的機會,這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遠見與智慧。但是如果大家都不重視這些風俗民情,它們可能很快就會失傳了。

不論「姑路」或「孤路」的原意為何,它象徵的都是給一個新生命更多的祝福,讓家人更常相聚。無論時代進步得多麼快速,能夠保有一些善良的民間風俗,應該會讓科技更有情感,更具生命力。

作者: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光麟 

<文/轉載自媽咪寶貝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(廣霆娘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