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張FB新知大耳朵粉絲團的照片,看了真覺得"心有戚戚焉"!半夜被孩子踢臉踹肚壓上身的日子,雅還是現在進行式 (茶)!所以雖然廣廣四個月就一覺到天明,但我卻因為他的乾坤大挪移超差睡相而難得熟睡
,不過看了BBH很有趣的親子同寢睡法文章分析,得知"母親中心型"的同寢,孩子幼兒期發展優良
,稍稍不枉我半夜被擾醒的這些年(酒)。文末也分享雅去聽睡眠紓壓講座的摘要及學得的"腹式呼吸法"(簡單免錢而且改善睡眠品質,很有效果喔)
篠田有子◎著 李漢庭◎譯親子同寢睡法種類與其特徵
正在帶小孩的爸媽,或是小孩已經長大的爸媽,請回想自己家裡睡覺時的景象。如果你還未婚,也請問問父母自己小時候的情況。表1-1的四種模式,或許就能找出你家裡的問題點。
首先是睡法的種類,從圖表中可以發現,依據父.母.小孩的睡眠位置關係不同,可以分成母親睡在正中央的「母親中央型」、孩子睡在正中央的「孩子中央型」、父親與母子分房睡的「父親分房型」,還有孩子與父母分房睡的「孩子分房型」等四種。這就是家裡有小孩時的家庭主要睡法。
表1-1睡法與家族特徵
情緒模式 |
母親中心型 |
孩子中心型 |
父親不在型 |
孩子放任型 |
幼兒期的睡法 |
母親中央型 |
孩子中央型 |
父親分房型 |
孩子分房型 |
夫妻的型 |
伴侶型 |
父母型 |
同居人型 |
伴侶型 |
父母的角色 |
支援型 |
協助型 |
分擔型 |
自律型 |
父親的特徵 |
父子間稍有距離,用心守護孩子成長。發揮父性作用。 |
父子關係較親近,管教過程親密而溫柔。缺乏父性作用。 |
父子關係較疏遠,對孩子教養不關心、無責任感。父性幾乎不存在。 |
父子間稍有距離,用心於孩子的獨立,可能是嚴格或放任。有父性的存在。 |
母親的特徵 |
在先生的支援下教養孩子。調整父子間距離,促進孩子獨立。親子的區別分明。 |
與先生共同教養孩子。對孩子太過疼愛,容易讓步。過度保護.朋友型親子。 |
不靠先生支援的 教養。容易依賴孩子。太過疼愛。過度干涉.母子過於親密。 |
不靠先生支援的 教養。會用心於孩子獨立,但稍嫌放任。親子的區別分明。 |
幼兒的特徵 |
擁有母子親暱和父子信任,情緒穩定。自制力發達,能培養社會性與獨立心。
幼兒期發展優良。 |
對父母有相同程度的親暱,情緒穩定,但是自我中心,社會性與獨立心發展較慢。 幼兒期發展優良。 |
母子親暱與父親不在的關係,造成情緒不穩定、自我中心,社會性與獨立心也不成熟。 幼兒期發展中等。 |
母子.父子間關係不夠親暱。情緒不穩定,但是社會性與獨立心旺盛。
幼兒期發展不良。 |
表中最上面的欄位「情緒模式」,表示家人間人際關係中的情緒面(情感的、感覺的)特徵。針對不同睡法填上家人間情緒面的人際關係,就會分成「母親中心型」、「孩子中心型」、「父親不在型」、「孩子放任型」。而以睡法結構構成的則是「母親中心型」、「孩子中心型」、「父親分房型」、「孩子分房型」。本書為了讓讀者容易想像睡法,採用後者的說法。
表1-1則是將調查結果中相對多數的部分加以簡化的結果,其中當然有例外或是複合型的狀況。比方說六個月以內的嬰兒,大多與父母同房,但是自己睡嬰兒床的「孩子分房型」的睡法,到了三歲就極為少見。這雖然不是幼兒期的主要睡法,但是後面會提到,此類特徵屬於「孩子分房型」與「父親分房型」的綜合型。
另外還有父親睡在中央的「父親中央型」或母親分房睡的「母親分房型」,還有每個人都分房睡的「全家分房型」等睡法,由於數量稀少,故無法進行分析。
不同就寢模式別的小孩教養方式
(1)母親中央型家庭
我丈夫是報社記者,下班回家都很晚,只有假日孩子才能見到丈夫的面。一直以來,家事和帶小孩我一手包辦,並且樂在其中。家裡住的是公司宿舍,所以許多鄰居媽媽都樂意提供協助。而且丈夫每天晚上回家,第一句話就是問「今天孩子們做了些什麼?」讓我在精神上獲得充分的支持。(母親中央型的五口之家,主婦五十五歳)
母親中央型的家庭,夫妻距離與母子距離相同,特徵就是夫妻屬於「伴侶型」,愛與信任感特別強。母子關係密切與父親間接支援型的角色,處於三者關係相當理想的狀態。父親可以拉開過於親密的母子關係,保持幼兒情緒穩定,同時又能培養其獨立心。
教養的成功法則,就是要維持這種父性與母性均衡的理想教養環境。日本舊民法曾經以法條做為保障父親權威的後盾,如今已沒有這樣的法律,就得靠母親的謙虛與賢慧來維持父性功能。母親的配合調整,在維持父親一家之主的地位上具有關鍵作用。
情緒模式會受到夫妻雙方勢力的強弱關係,與工作分配狀況和本身個性等因素影響。以母親中央型來說,夫妻勢力關係如果是平等一致型就沒有問題。但是如果丈夫較強勢,就容易變成「大男人主義」;如果妻子個性好勝又強硬,就是所謂的「母儀天下」,即使地位平等,丈夫也可能變成「怕老婆」的傀儡老爸。即使如此的關係也不錯,因為自古以來無論丈夫是「大男人主義」還是「怕老婆」,通常都不會去爬到賢妻良母妻子的頭上。
(2)孩子中央型家庭
雖然家裡還有其他房間,但還是讓我睡中間。生了弟弟之後,我們兩個就一起睡在爸媽中間。我們家睡成「川字型」是由於媽媽是職業婦女,所以爸爸也要幫忙照顧我們。對我來說,只有睡覺時間才能同時跟父母在一起,所以在這個時候我感到很高興。睡覺的時候讓我感到安全和平靜,雖然因此個性較率直,但是整體來說,還是比較依賴父母吧。(孩子中央型的四口之家,長女二十歲)
這個孩子中央型的家庭,孩子睡在夫妻之間,表現出傳統日本人重視孩子多過夫妻關係的家庭觀。由於夫妻共同養育子女,夫妻勢力關係想必是屬於平等一致的「父母型」。夫妻之間的關係有如對等夥伴,因此就很難保有父親的權威,幼兒的獨立心也會比較弱;但是幼兒會確信自己受到父母的愛,所以心情比較平穩沉著、情緒安定。
教養的成功法則是,若夫妻勢力關係平等一致的話,能發揮養育子女的協力關係,一邊負責扮黑臉教導是非善惡,另一邊則扮白臉說明細節,達到父性與母性分工的作用。
如果在勢力關係上丈夫佔優勢,那麼妻子在孩子面前就會尊敬丈夫,自然能發揮父親的權威與領導能力。相對而言,如果妻子佔優勢,就可能變成受母性掌權的溺愛型家庭。最好避免發生夫妻都像母親,或是親子像朋友般缺乏父性的教養環境。
應對的方法是在小孩4~5歲開始,盡量讓孩子分房睡,恢復夫妻同床,做出親子間的區隔。
(3)父親分房型家庭
我爸爸整天不是在工作,就是聽他最愛的音樂,什麼事情都以自我為主。另一方面,媽媽則是把孩子擺第一,自己擺最後,總是關心著我們。媽媽一個人帶小孩,相當辛苦,因此有時候還會歇斯底里。爸媽兩人關係不好,或許是有小孩才沒離婚吧。到了青春期,我開始痛恨我的家人,整天躲在房間裡。媽媽對爸爸相當不滿,加上帶我們又有許多壓力,於是就拿我和妹妹出氣。我真的很討厭嗎?整天對我們唸個不停。(父親分房型的四口之家,長女二十歲)
父親分房型睡法如字面所示,父親與孩子不同臥室,這一家的丈夫是工作狂,妻子則是全職家庭主婦,是男女分工概念相當清楚的家庭。妻子一人扛下原本應該分工合作的教養責任,容易加深與丈夫的疏離感,母子關係會更緊密。由於父親沒有發揮拓展幼兒視野、教導現實嚴苛的父性關係,幼兒會很難離得開母親,獨立心發展緩慢。加上母親如果對丈夫不滿,就會形成過度干涉孩子的現象,容易使得孩子的情緒不穩定。
教養的成功法則,除了母親要一手包辦育兒之外,還要跟孩子好好傳達父親的存在。母親如果經常告訴孩子,睡在另一個房間的父親其實很愛家,而且努力工作養家,為他建立一個偉大的印象,孩子自然會對很少看到的父親抱持尊敬與感謝。
另一方面,平時無法與孩子互動的父親,至少假日應該跟孩子一起睡,或是撥出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、陪孩子玩,這樣才能建立父子互信關係。如此一來父性能發揮作用,母子關係也不會過度親密。
另外,不管丈夫或妻子,要懂得互相感謝,用心培養夫妻情誼與互信關係,一旦孩子發生問題就能攜手合作,共度難關。即使夫妻感覺就像「同居人型」,也請盡量避免「陌生同居人」,要朝「親密同居人」的方向努力。如果真的沒辦法,應該在發生嚴重問題之前,請託第三人擔任父親角色,或是利用家庭之外的地方機構、學校等替代機構,來做父性角色的功能補強。
(4)孩子分房型家庭
我大概在十歳之前,都還有睡覺時吸吮手指的習慣。而且幼稚園和小學念的是私立學校,校風嚴謹,為了讓我養成凡事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習慣,所以與父母分房睡。奶奶的房間跟我的房間只隔一扇門,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。雖然晚上要自己睡,但是白天媽媽常陪著我。可是我幾乎沒跟爸爸互動過。爸爸經常自己一個人到國外工作,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兩人單獨聊過天。(孩子分房型的四口之家,長女二十歲)
孩子分房型的家庭模仿的是歐美作風,親子不同臥室,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。夫妻屬於伴侶型,在育兒上採放任孩子的自由成長,雙方都對孩子的親密度不高,強調讓幼兒獨立的教養方式,所以幼兒能適應嚴厲的環境,從小就什麼都自己來,獨立心特別強。但是另一方面,母子之間的肌膚接觸不足,幼兒無法確認自己是否受父母喜愛,情緒容易不穩定,也可能出現不輕易相信別人的個性。另外,親子之間比較缺乏心靈的羈絆和一體感。
教養的成功法則,就是要在清醒時特別給予孩子更多歐美式的擁抱,製造肌膚的接觸,表現對孩子的愛。
另外,如果有兄弟姊妹,小孩子們一起睡可以培養互信、合作關係;如果是三代同堂,則祖父母可以替代父母使孩子的心靈安定,但絕對不若父母親的效果來得好。
資料來源世茂出版社 《臥室,決定孩子的未來》 文章轉載
「新知大耳朵粉絲」
延伸補充(舒眠紓壓):
雅因為睡眠品質不佳,有參加公司舉辦的舒眠紓壓講座,認識了包括調整夜貓子作息的光照治療法(早上起床接受至少45分鐘的陽光照射)、睡眠階段(淺睡-深睡-快速眼動<做夢>期的循理)、清醒擾醒系統(指生物體由深層睡眠狀態轉變為淺層睡眠或清醒狀態,常見於動物及成為母親的女人)、在床上的時間=你所需的睡眠量(睡不者別躺床休息)、小睡(短於20分鐘或長於50分鐘但短於2小時,避免造成睡眠遲惰)、失眠的診斷等,受益良多
尤其是婚前好睡,當了母親卻淺眠的我,講座後才知原來是動物的本能(因為危機感或照顧孩子)而啟動了清醒擾醒系統,讓我恍然大悟!而失眠診斷後,我才知自己是因為壓力及認知亢奮引起(即睡前腦子還是太活躍了),所以需要深度放鬆訓練,最有效的就是腹式呼吸法,我實際做了幾天,真的對睡眠品質有明顯的改善,也在此分享如下步驟 ,祝大家都一夜好眠!
(圖片來源: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詹雅雯)